• 2024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具身认知的内在神经机制及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2024(1):1-8.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1

      摘要 (438) HTML (0) PDF 1017.95 K (12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通过身体和环境的互动建构的,强调身体和环境对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目前具身认知已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该文归纳了具身认知的内在神经机制,强调了具身认知与脑内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激活、刺激-反应兼容性效应及错觉的产生有关,总结了基于具身认知的具身技术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应用,阐述了几种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和具身认知相关的脑电信号,最后在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方面对具身认知和实现具身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展望。

    • 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吸入剂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

      2024(1):9-13.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2

      摘要 (356) HTML (0) PDF 1.03 M (1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吸入剂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患儿TNF-α、IL-10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使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仅采用孟鲁司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米克令舒吸入剂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优良率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TNF-α指标水平、IL-10指标水平改善情况及各项症状消退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效果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右项动脉血氧分压、TNF-α 指标水平、IL-10指标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各项动脉血氧分压、TNF-α指标水平、IL-10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症状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吸入剂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更有利于促进患儿动脉血氧分压、TNF-α指标水平、IL-10 指标水平的改善,缩短患儿症状消退时间。

    •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早期干预和治疗研究进展

      2024(1):14-20.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3

      摘要 (625) HTML (0) PDF 1.04 M (13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因尤其复杂。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AD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感染病毒后的老年人患AD的风险提高了50%以上[1]。目的 对AD的传统致病假说、致病机理最新研究、上市药物和最新治疗方法等进行系统性总结。方法 整理了AD的发病机制、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早期干预和治疗结果的研究成果,使其研究成果体系化和全面化。结果与结论 随着发病机制、影像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不断有新的重要发现和成果,针对AD这一全球性难题不断涌现出新思路和新方法,如RNAi治疗方法和TRIM11基因治疗方法等。创新之处 该文章总结了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如患者脉络丛的变化、血液诊断、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为AD研究提供了更多理论参考。

    • 医疗器械产品稳定性研究及审评思路

      2024(1):21-26.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4

      摘要 (425) HTML (0) PDF 947.66 K (15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中国及美国与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有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标准,指导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内结合风险管理开展产品稳定性研究活动,也为技术审评人员在审评相关内容时提供思路。方法 从货架有效期、使用稳定性、运输稳定性3个方面论述稳定性研究的内容,针对每个方面提供验证方案的设计思路,并从审评的角度为注册申请人在注册申报时如何提交一套完整的、便于审评人员研判的研究资料提供建议。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器械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因此产品稳定性研究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企业和审评人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判定。

    • 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应用质量与安全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2024(1):27-33.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5

      摘要 (345) HTML (0) PDF 1.12 M (11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能提高操作精度,缩短手术用时,患者出血少,恢复速度快。近年来,国产创新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评价标准,增加了临床应用的风险。为科学评价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质量与安全,急需研究建立质量检测与评价标准。该研究从控制系统、图像质量、机械精度、电气安全4个维度优选评价指标。在控制系统方面选取软件功能检测规范指标;在图像质量方面选取图像质量检测规范指标;在机械精度方面选取机械臂检测规范指标;在电气安全方面选取设备外观检测规范和产品故障预防与维护控制规范两个指标。通过验证试验研究合理可行的检测与评价方法,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质量与安全评价提供依据,填补国内外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相关标准方面的空白。

    • 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2024(1):34-41.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6

      摘要 (190) HTML (0) PDF 1.08 M (1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的神经刺激方法,因其具有相对安全、无创的特点而成为目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热点。该文首先介绍了经颅磁刺激原理;然后分别介绍了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整体认知功能及不同认知域的治疗效果;接着分别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整体认知功能治疗效果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经颅磁刺激的治疗机制,并探讨了可能的治疗方案。

    • 深度学习在放射学科和麻醉学交叉领域的应用进展

      2024(1):42-47.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7

      摘要 (308) HTML (0) PDF 905.76 K (11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多医疗领域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现代麻醉学的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手术室内,还包括门诊、内镜科等,这就使麻醉医生的负担进一步加重。放射学科与麻醉学的结合为麻醉手术提供了更精确、更安全和更高效的方法,而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该领域带来了许多前沿创新。该文综合归纳了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该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相关应用进行了分类和总结。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该文重点讨论了医学影像领域的图像识别和目标定位等具体应用,并探讨了深度学习在麻醉学领域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 呼气信号三分类癌症检测模型的设计及评价

      2024(1):48-53.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8

      摘要 (96) HTML (0) PDF 1.10 M (1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电子鼻呼气检测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无创癌症检测技术。然而,现有的检测模型研究大多围绕将某一类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分展开。为了通过电子鼻呼气检测实现对多种癌症的鉴别,该文基于 KNN 构建 了一种三分类癌症检测模型。方法 首先通过电子鼻采集 210 名志愿者的呼气号样本,其中160名肺癌或肝癌患者均为医院的确诊患者,50 名健康对照者则为医院的职工或学生。对呼气样本进行预处理得到大小为210×180的原始特征数据集。然后通过卡方检验完成数据特征初筛,并利用 LDA 优化方法得到训练特征集。接着利用 K 值选择学习曲线,训练并得到最优 KNN 三分类癌症检测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多维度评价。结果 优化后的 KNN 三分类癌症检测模型可有效区分健康人、肺癌患者和肝癌患者,性能优于其他模型,平均准确度可达到92.5%。可见,机器学习算法可助力电子鼻呼气检测在癌症检测中的推广应用。

    • 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24(1):54-64.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09

      摘要 (494) HTML (0) PDF 1.32 M (13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该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在大尺寸肿瘤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以提高射频消融技术在临床治疗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基于射频消融的原理,分析“降滚”现象对大尺寸肿瘤完全消融的限制,并探讨大血管散热引 起的消融不完全问题,从而引出在射频消融中应用数学建模仿真来判断消融损伤程度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该研究基于相关 研究现状,强调数学建模仿真在射频消融中的作用,即术前模拟以预测消融效果,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创新之处 该研究总结了优化消融器械设计、模拟仿真等措施以改进治疗效果,并展望了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方向,如引入 肿瘤联合治疗和智能化技术,以提高射频消融的精准性和完全性。

    • 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索

      2024(1):65-74.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10

      摘要 (393) HTML (0) PDF 1.32 M (12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该文旨在迎接我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行业的新业态和新挑战,探索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方法 在概述 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行业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和线上问卷的方式,调研40家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 重点关注科技创新能力和形式、行业发展瓶颈等重要问题。结果 通过整理和分析调研数据,得出行业发展的5个积极趋势: 完善机构整体布局,加强区域特色中心建设;完善第三方合作研究组织和第三方评审机构的准入与监管机制;鼓励科技创新, 优化人才队伍,赋能检验检测技术高质量发展;构建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信息化共享平台;加强在用医疗器械设备的安全监测。 创新之处 采用专家访谈和循证研究的方法,获取客观可靠的数据,为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非侵入式盆底电刺激治疗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2024(1):75-81.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11

      摘要 (231) HTML (0) PDF 1.28 M (1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与侵入式盆底电刺激治疗仪进行对比,研究非侵入式盆底电刺激治疗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中构建盆底部位的三维仿真模型,改变刺激电压的频率和幅值,进行多组电流密度分布仿真,结合离体组织实验进行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结果和结论 非侵入式盆底电刺激能够通过增加刺激脉冲电压的幅值和频率达到与侵入式盆底电刺激治疗仪相近的盆底肌刺激效果,增加电极数量对刺激效果也具有提升作用。在电极刺激部位垫湿巾或涂导电膏能避免电烧伤并提升刺激效果。创新之处 关于非侵入式盆底电刺激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目前缺乏研究论证,该研究表明非侵入式盆底电刺激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以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多电极射频美容仪的温度场仿真实验研究

      2024(1):82-97.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12

      摘要 (428) HTML (0) PDF 2.76 M (1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射频美容仪是国内家用美容仪市场中很受欢迎的保健产品。然而,市面上的射频美容仪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相关参数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该研究基于有限元仿真方法和COMSOL仿真软件,构建了具有隔膜的三维皮肤模型,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射频美容仪的射频电压有效值、射频频率、电极高度、电极直径、电极间距、电极数量及排布等参数条件对皮肤及皮下组织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提高电压有效值或射频频率能提高模型温度场的最大值;提高电极高度相比紧贴皮肤会降低温度场最大值并使射频美容仪下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增加电极直径或缩小电极间距能提高电极间的温度;不同的正负极数量会使热量集中在数量较少的电极下方。最后,该研究还完成了温度场分布随时间的实验测量及与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该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地仿真探讨了射频美容仪产品的各项参数条件变化对皮肤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为溶脂技术的安全与疗效提供参考,也为射频美容仪的临床应用及产业化提供参考。

    • 课程思政与工科专业融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1):98-104.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1242. 2024. 01. 013

      摘要 (389) HTML (0) PDF 1.11 M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本科专业限选课“近代显微学:仪器原理与生物应用”教学团队基于自身教学实践,针对工科专业教学引入思政内容,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课程通过围绕科学精神、工程伦理和实践能力3类思政元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要点,并紧密融合专业内容,形成问题引导、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案,最终实现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流程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热点讨论和实践教育等目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预期效果,也为工科专业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